米芾《通判帖》书法赏析(清拓)

名家书法 米芾

米芾《通判帖》书法赏析(清拓)

通判帖》凡十四行,共八十一字。存清拓《三希堂法帖》。此为米芾在涟水时与楚州通状门状。盐城县亦为楚州属邑也。通判乃知州之副,「入则贰政,出则按县」(《宋史?职官七》),此帖即通判先按涟水复巡盐城之实。

艺术赏析:


此帖近于小楷之作,比起之前的《参政帖》及《陈揽帖》,又更恬静。这样的小行书,其书风是界于行书(如《葛德忱帖》)和行楷(《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帖》)之间,其笔划粗细变换十分调和,没有唐突之笔,用笔丝毫不含糊,顿挫转逆让人一目了然,乃平凡中的佳作。细观此帖用笔,虽细小但十分挺劲,如第三行的「比」字,左边拉开而笔划轻细,右边紧缩而用比较强,对比中又不失协调。厚重的笔划如「通」字的捺笔,浑厚圆劲的笔势十分耐人寻味。

米芾《通判帖》书法赏析(清拓)

米芾《通判帖》书法赏析(清拓)

释文: 芾顿首再拜。通判朝请明公阁下。比者大旆行邑,获望颜色,许立下风,用是寒踪,知所依托。稍睽侍右,詹(通瞻)系实深。寻承径之盐城,比之以还治府,谨奉状陈请谢芘,不备。下邑令米芾顿首再拜。通判朝请明公阁下。


米芾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评论

欢迎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