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名家书法 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纸本,是《秋月帖》和《都下帖》二帖合装裱为一卷,《七月帖》经南宋高宗(1127-1162)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此帖行笔流畅散逸,却乏遒力。《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明时此帖在民间,清时又收入内府。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秋月帖》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

《都下帖》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笃,又加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王羲之

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评论

欢迎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