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名家书法 苏轼

苏轼临政精敏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端匋斋本。书于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二十八日(农历),是当年立冬前三日。此帖凡十八行,计二百四十八字,收录于《成都西楼苏帖》,表达了立冬将至,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与关心。

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轼啓。因循久不奉状,亦多时不捧来诲,倾系殊深。即日远想尊体佳胜。侄儿女各无恙。乡人到者,皆言兄临政精敏之誉,甚慰想望。轼此并安常。昨五月生者婴儿,名叔寄,甚长进。子由在陈州安,八月中,生一女,名宛娘,必已知之。曾托石嗣庆秘校附书并公服缎必达。兄去替更只半年,必且爲东上之计,不知会于何处?轼自到阙二年,以论事方拙,大忤权贵,近令南床捃摭弹劾,寻下诸路,体谅皆虚,必且已矣。然孤危可知。春间,必须求乡里一差遣,若得,则拜会不远矣。忠义古今所难,得虚名而受实祸。然人生得丧皆前定,断置已久矣,终不以此屈。远书,不敢覼缕,略报免忧耳。冬寒,千万善保尊重,不备。弟轼再拜都曹子明兄、县君二嫂左右。十月廿八日。


北宋熙宁三年,35岁血气方刚的苏东坡正在遭遇人生的第一次政治风波。苏轼在22岁考中进士后,仕途一路顺畅。但十几年后,在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因政见不同,他遇到了一些麻烦。宋神宗询问“方今政令得失”时,苏轼直言“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不愿苏轼继续在朝,于是有了信札中所说的御史弹劾一事。郁闷之下,苏轼只想离京外任,躲开是非漩涡。这时川蜀老家来了乡亲,苏轼便提笔为其堂兄苏子明写了这封信札。

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苏轼手札精品《临政精敏帖》

苏轼《临政精敏帖》为其早期墨迹,个人书风算不上最突出。但其流美畅达的行书挥洒反映出苏轼既早超越唐代对晋人二王书风的深入研习并得其笔墨之妙。该帖前两三行写得较规矩,虽是手札亦有楷意。自第四行开始便自由畅达,行书意味浓厚起来。苏轼此札行书字字独立,笔笔交待清楚,无行草夹杂随意现象。是得逸少笔韵之妙。且其书绵厚与细腻交错变幻,点画明净,虚和有度,当也有吸收鲁公札稿养份,并能融汇变化,开合收放自然,初启尚意书法风味。较之其师欧阳修中规中矩的行楷变化丰富多矣。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评论

欢迎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