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

名家书法 王献之

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两行15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帖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用墨枯润有致,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尘俗之气。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为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他幼时从父学习书艺,得到悉心传授,奠定坚实基础,显露超人才华。后来他取法张芝,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赢得了与其父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稿行之草”的行草是其独创的书体。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名,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可惜天妒英才,42岁就因病早逝。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王献之传世遗墨很少,远不如王羲之。宋初书法,并举“二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摹刻10卷《淳化阁帖》赐众臣。《淳化阁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其中王献之书作有50多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王献之书迹增至80余件。可惜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7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后人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历史上曾有人认为《鸭头丸帖》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都认为应是王献之所书。此帖有宋徽宗“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序的王献之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评论

欢迎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